其實我一直都反對死讀書, 我鼓勵探索精神. 但理念還理念. 普遍的知識都要入腦, 入長期記憶, 不能只流於表面, 要經過返覆深度思考. 適當的考試是其中一種方式. 數學在中學階段是要學基礎, foundation要build up上去. 數學好有系統, 變化不大.
如果數學基礎不好, 好多科學都不好, 尤其物理.
1)
剛問了兒子, 他說, 他其實網上看過MYP syllabus,MYP cover的knowledge其實很多. 但各院校可以自己選教什麼content, 但因時間關係, 教不了太多東西. 如果又不將功課帶回家, 又要上堂做練習. 如果上堂花了時間做練習, 自然教少好多.
2)
MYP評分只有25% knowledge (各院校會自己調整). 其他可以寫一大堆解釋,分析等等, 我不反對分析創意等等. 不過不必花太多時間. 反而無時間建立比較紮實的problem solving skills.
3)
考試只針對module, 無大考. 每個學期教完一part, 就當學懂了, 以為下年還會記得, 是錯覺, 人腦唔系咁 work. 要大考因為要你relearn先可以入long term memory. 如果舊東西不明, 要學新的深東西就會更加不明.
4)
如果不花時間思考, 只流於表面淺白的facts finding,未必真的明. 一去到學深東西, 就不夠時間理解.
5)
我仔說不夠challenge. 課程太淺, (或者時間關係, 只可選basic來教), 如果大部份人都吃力, 老師又好難加深來教.
正如我說, GCSE有Further math比數學好的學生, 有較structure的考試. 肯去讀, 會迫到出來.
6)
我無見過一本教科書, 但一本教科書, 起碼可以知道學校正在教什麼, 哪些應該在中學個階段學. 哪部份不夠好要加強. 哪些已學, 哪些未學. 如果只靠學校老師, 如果老師教得不好,學生都不知哪些要學哪些未學. 可能好參差. 好多家長其實想幫但無從入手.
上到IBDP, 個gap好大. (我只數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