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佳、余昊昕:「寒門有鴻儒,豪門無白丁」的現代科舉

帖子列表  登錄   
ANChan59 | 2023-10-02 14:58
Quote: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0-2 14:30 陳sir你啱嘅,我將幾樣嘢撈埋一碟嚟講。

- Legacy admissions主要係私立大學/本科生問題,我意思亦都唔係 ...

你講嘅Legacy admission 似DBS小學入學,第一輪唔計Legacy 。 在link 入面也有提及early admission 及其他入學條件,可能Legacy 較有認識及經驗,他們懂得點樣玩。到多元智能比拼入學,就係將學術成績的比重降低。 我同意你說的Equal opportunities,這種Equality admission 已經很多年的方式,是否有longitudinal studies 證明你的水平下降的說法? 雖然我冇興趣美國學制,但我冇咁悲觀。

poonseelai | 2023-10-02 15:28
Quote:ANChan59 發表於 23-10-1 19:53 【明報文章】今年7月,美國經濟學家Raj Chetty等人發表一項關於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升讀美國精英大學的研究 ...

[i=s] 本帖最後由 poonseelai 於 23-10-2 15:31 編輯 [/i] 講返香港情況, 大部分大學學位也只看分數, 無須面試, 亦應該無legacy concern, 咁數據代表什麼?家庭環境好D有資源去補習所以考試成績會好D?學校所教同考試要求有落差? EK有個討論話入三大也要睇什麼科, 有D水泡科畢業人工好低喎

ANChan59 | 2023-10-02 15:32
Quote:poonseelai 發表於 23-10-2 15:28 本帖最後由 poonseelai 於 23-10-2 15:31 編輯 講返香港情況, 大部分大學學位也只看分數, 無須面試, 亦 ...

你有什麼看法?

ANChan59 | 2023-10-02 16:23
Quote:poonseelai 發表於 23-10-2 15:28 本帖最後由 poonseelai 於 23-10-2 15:31 編輯 講返香港情況, 大部分大學學位也只看分數, 無須面試, 亦 ...

我自己對這幾個圖表及subsample 有些疑問,我覺得Cat I 人數可能最少,相對Cat II - IV。因為部份在完成高中前已經離開香港,不在Cat I & II。

poonseelai | 2023-10-02 16:53
Quote:ANChan59 發表於 23-10-2 16:23 我自己對這幾個圖表及subsample 有些疑問,我覺得Cat I 人數可能最少,相對Cat II - IV。因為部份在完成高 ...

我一直有一個睇法係英文水平回歸後一直下降, 可能同一直被矮化有關, dse英文合格率已低過中文科, 只聽過如其他科成績好也會收中文2, 有無個案其他科成績好而英文2也會收? 英文合格率低過中文在EK 無乜討論,有家長講過上得EK多是中產家庭,唔會英文唔合格,所以只會擔心中文。 咁假設中產孩子英文好D,是否同資源有關? 現在孩子能上網嘅, 是否可更有效免費運用網上資源學好英文?

Radiomama | 2023-10-02 17:06
有人話,學者做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無論大小);這樣呢篇報道嘅學者是為了文章末段這句說話嗎? 「⋯中產家長們都不遺餘力參與各種「教育競賽」,為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他們所做的一切,為的就是給下一代提供其能力範圍內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那麼,那些玩不起這一種競賽的學子,又怎麼辦呢?」 想一如美國、甚至內地,向某些階層提供「傾斜」的優惠,讓他們容易一點入讀大學嗎?

ANChan59 | 2023-10-02 17:30
Quote:poonseelai 發表於 23-10-2 16:53 我一直有一個睇法係英文水平回歸後一直下降, 可能同一直被矮化有關, dse英文合格率已低過中文科, 只聽過如 ...

我不會花時間去深究DSE英文中文合格率,或者補習,嘗試用其他角度講下,只係分享,不是唯一答案。 香港Cat I 因為係高中產及專業人士,所以學歷絕大部份都係學士以上,個人能力,資源係一定佔優,家中雙語、三語都可以,搵外援又可以。 香港/亞洲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們的學術成績,在升小,升中已經會拋開距離。$肯定係一個重要分野,但我個人係在全人及多元智能方面花很多時間及精力,我認為在不同地方都可以讓孩子在前列。 跟住我會講孩子是第一代,第二代,抑或第N代大學生,對教育的目的,發展方向,方式,都有分野。 我對城大有贊有彈,但其中一個做法,我十分欣賞。就係畢業禮他們場數最多,因為每個畢業生都會逐個上台接受學位盼授,我問個點解,原因係他們的畢業生絕大部份都係第一代大學畢業生,對他們家庭、家族意義重大。 所以Cat III and IV 多是第一代,只外兩個多數是第二代。因為不是第一代,所以對遊戲規則,眼界,人胍網絡,都佔優,會為孩子有更好安排。 你都知道個別Ek網友如何安排孩子去英國最top 嘅寄宿學校,他自己已經是第二代留学英國,咁他的舖排比較在海外留學版家長,肯定細緻到位好多,目標大學及專業都會有更高期望,而且又唔搶香港學位。 孩子讀完非學位,繼續讀學士學位,有其他分別及考慮,選科,GPA,家庭經濟負擔,同學學習氛圍及目標,都有影響。 願意學習,有千百個方法,如果唔想學習,有千百個理由! 最近自己在香港上網睇free course 有關Al,DS,CFA,海外升學等等。睇係有好多免費資訊。

ANChan59 | 2023-10-02 17:38
Quote:Radiomama 發表於 23-10-2 17:06 有人話,學者做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無論大小);這樣呢篇報道嘅學者是為了文章末段這句說話嗎? 「⋯中 ...

學者不一定是解決問題,可能是提出一些意見,觀點,理論,作進一步研究。 香港出生率低,學生人數減少,入大學機會高咗好多。 他不列出不同Cat 的人數,這個可能有很大影響他的結論。

beastiebistro | 2023-10-02 18:01
[i=s] 本帖最後由 beastiebistro 於 23-10-2 22:51 編輯 [/i] Quote:ANChan59 發表於 23-10-2 17:38
學者不一定是解決問題,可能是提出一些意見,觀點,理論,作進一步研究。

香港出生率低,學生人數減少, ...

其實我諗我最終論點係大學係做學問/研究嘅地方,係應該俾有學術才能嘅人入讀,最應該行完全學術精英制。唔係人人適合讀大學,天生才能唔喺呢方面,冇需要夾硬入大學,去職業先修學校,或者音樂/藝術學校,甚至職業運動員一啲問題都冇(呢啲領域都係行緊佢哋各自嘅精英制㗎喇,又冇人complain...)。德國人呢方面就做得好得多,技術人員地位一啲都唔比大學畢業生差,入technical school唔入大學,一樣咁得到社會尊重。


但係唔知幾時,好似變咗入大學係唯一向上流嘅方法。而大學就不停開新course,增加學位,搞到全部發晒水。呢樣無論外國大學,因為嗰啲左膠平權理論又好,香港嘅大學(最近又傳明愛升格大學)又好,只會lower standards。

我個人認為搞落去係冇可能唔「溝淡」學術水平...

可能我係「右膠」...:joyous:



ANChan59 | 2023-10-02 18:28
Quote: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0-2 18:01 其實我諗我最終論點係大學係做學問/研究嘅地方,係應該俾有學術才能嘅人入讀,最應該行完全學術精英制。 ...

[i=s] 本帖最後由 ANChan59 於 23-10-2 23:31 編輯 [/i] 我覺得公眾對讀大學及大學畢業要有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我一直同阿仔講現在所謂大學畢業資歷,可能等於我們果代高中畢業。但不少人認為等同以前,所以在就業前景,起薪點有錯誤的理解。 試想我嘅年代本地大學畢業生只有2-3%,到現在遠超過25%,還要想有2%的江湖地位及前景,可能係想多咗。 去到大學研究係另一回事,我認為現在仍然係精英制,你又睇下科技研究人員,例如美國拉莫斯實驗室入面有幾多%黑人研究員。NBA及田徑就多,游泳,體操又有幾多。音樂指揮,演奏很少,唱歌的就不少,咁古典音樂有幾多黑人呢? 亞裔家庭始終認為工字不出頭,德國,瑞士及(日)本有學術,技術,匠人的社會地位,係不同嘅觀念。 唔好講遠,香港朋友成日問點解阿仔咁叻,點解唔去IBank,我最初嘗試解釋,現在都費事講咁多,Dark Horse 。 乜膠都好,最緊要自己一家人知道目標係什麼?點解咁樣做?其他閒人,forget it!

3/19
首頁|前頁|下頁|尾頁
.
Powered by Baby Kingdom
立即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