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佳、余昊昕:「寒門有鴻儒,豪門無白丁」的現代科舉

帖子列表  登錄   
ANChan59 | 2023-10-01 19:53
[i=s] 本帖最後由 ANChan59 於 23-10-1 20:14 編輯 [/i] 【明報文章】今年7月,美國經濟學家Raj Chetty等人發表一項關於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升讀美國精英大學的研究。分析了美國名校內部招生資料、學生升學考試成績(如SAT和ACT),及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所得稅紀錄等數據後,他們發現,即使升學考試成績旗鼓相當,但那些來自家庭收入為全國前1%的家庭的孩子,其進入包括常春藤聯盟高校在內的12所美國最頂尖私立大學的可能性,是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的兩倍多。因為這些私立大學錄取學生時,考慮的不單是學生學業成績,還有其他重要因素,包括父母的校友背景、學生的非學業資質(如領導才能),及學生在某些運動(特別是一些「貴族運動」)上的特長。
顯然,在這些因素上,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比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有優勢,因他們從小就有更多資源去將自己塑造成為這些頂尖學府的「最佳人選」。

雖說香港高校的招生方式與美國有不少差別,但家庭背景對於學生升學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早前本港大學聯招放榜,大眾關注點再一次集中在學生升學問題上。本文打算用數據探討一下以往香港學生的升學情况,並向大家展示學生家庭背景跟他們升學歷程、升學結果的聯繫。
本文運用的數據來自政府統計處《青年和中年人士的教育及就業歷程》統計調查,該調查於2017年進行,訪問了約1萬個住戶,樣本覆蓋了在1970至1995年間出生的香港居民。趙永佳在該調查中擔任學術顧問,部分基於該調查的研究成果較早前已於《明報》刊登。是次,我們從該調查樣本中選取近6500個教育水平至少為高中的子樣本(subsample)作分析。儘管本文運用的數據不及美國這一研究那麼豐富和精細,但也足以讓我們體會到港人的階級背景如何左右其自身升學歷程。
我們從職業維度出發,將數據中遵循「國際標準職業分類」劃分的職業類別,重新組合為4個不同階級。等級順序由高到低分別是階級I(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專業人員)、階級II(輔助專業人員)、階級III(文書支援人員、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工藝及有關人員、機台及機器操作員/裝配員)、階級IV(非技術工人、漁農業熟練工人)。其中,階級I最能代表我們認知中的「中產」群體,階級IV反映的則是我們常說的「基層」群體。在下文分析中,我們將受訪者15歲時其父母階級位置最高一方的階級,作為其「階級出身」。

【明報文章】今年7月,美國經濟學家Raj Chetty等人發表一項關於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升讀美國精英大學的研究。分析了美國名校內部招生資料、學生升學考試成績(如SAT和ACT),及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所得稅紀錄等數據後,他們發現,即使升學考試成績旗鼓相當,但那些來自家庭收入為全國前1%的家庭的孩子,其進入包括常春藤聯盟高校在內的12所美國最頂尖私立大學的可能性,是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的兩倍多。因為這些私立大學錄取學生時,考慮的不單是學生學業成績,還有其他重要因素,包括父母的校友背景、學生的非學業資質(如領導才能),及學生在某些運動(特別是一些「貴族運動」)上的特長。
顯然,在這些因素上,來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比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更有優勢,因他們從小就有更多資源去將自己塑造成為這些頂尖學府的「最佳人選」。

雖說香港高校的招生方式與美國有不少差別,但家庭背景對於學生升學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早前本港大學聯招放榜,大眾關注點再一次集中在學生升學問題上。本文打算用數據探討一下以往香港學生的升學情况,並向大家展示學生家庭背景跟他們升學歷程、升學結果的聯繫。
本文運用的數據來自政府統計處《青年和中年人士的教育及就業歷程》統計調查,該調查於2017年進行,訪問了約1萬個住戶,樣本覆蓋了在1970至1995年間出生的香港居民。趙永佳在該調查中擔任學術顧問,部分基於該調查的研究成果較早前已於《明報》刊登。是次,我們從該調查樣本中選取近6500個教育水平至少為高中的子樣本(subsample)作分析。儘管本文運用的數據不及美國這一研究那麼豐富和精細,但也足以讓我們體會到港人的階級背景如何左右其自身升學歷程。

我們從職業維度出發,將數據中遵循「國際標準職業分類」劃分的職業類別,重新組合為4個不同階級。等級順序由高到低分別是階級I(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專業人員)、階級II(輔助專業人員)、階級III(文書支援人員、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工藝及有關人員、機台及機器操作員/裝配員)、階級IV(非技術工人、漁農業熟練工人)。其中,階級I最能代表我們認知中的「中產」群體,階級IV反映的則是我們常說的「基層」群體。在下文分析中,我們將受訪者15歲時其父母階級位置最高一方的階級,作為其「階級出身」。

[img]/data/attachment/album/202310/01/2000174c28z4m4cqcc22t4.jpeg[/img]


不同階級出身 升學路各異
對於完成高中學業的學生來說,人生的「下一站」是多元的。有的學生徑直踏入大學校門;有的則去進修非學位課程,例如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而只有少數選擇早早步入社會,不再求學。每個學生固然對自己今後去向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但同時我們的數據顯示,學生種種升學結果往往跟其階級出身密切相關。
從圖1可看到,階級出身愈好的受訪者,愈可能「一take過」升讀大學;而階級出身愈差的受訪者,愈傾向不再升學。完成高中學業後,出身基層的受訪者有過半以上的人不再升學。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生於中產家庭的受訪者有近六成半直升大學。可見,各階級的升學結果差別巨大。
對於那些未能直接進入大學的受訪者來說,他們仍能在完成非學位課程後,通過各種途徑升讀大學。然而在這一升學階段,階級出身所帶來的優勢仍然明顯。
圖2的結果表明,階級出身愈好的受訪者,愈有可能趕上這一進入大學的「尾班車」。以階級I的學子為例,他們完成非學位課程後,仍有逾50%的機會繼續升讀大學。總的來說,階級出身不錯的受訪者,大多在高中畢業後就直接升讀大學,而他們中有些人即使在求學生涯中走了一些「彎路」,先讀了非學位課程,但最終仍比那些階級出身沒那麼好的同伴有更大機會圓「大學夢」。

[img]/data/attachment/album/202310/01/200016qym0ukgx28xupb8y.jpeg[/img]


大學大不同

本港高等教育擴張之後,接受大學教育對大多數港人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然而在這個幾乎「人人都是大學生」的時代,大學生群體內部的差異顯得愈發重要。因為,正是憑藉這種差異,人們才得以在勞動市場上將自己與其他大學生區分開來,突顯自己的價值。大學生群體內部的差異有方方面面,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分野莫過於在何處念大學、念什麼大學、是名牌大學抑或普通大學?然而,就如上文提到的美國研究發現的那樣,在香港,優質大學教育並不是均等地向來自各階級的學生開放。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成功升讀大學的受訪者時,可以發現大學生的學位獲得地/院校,跟他們的階級出身同樣密不可分。如圖3所示,基層出身的學生若選擇在本地升學,則普遍就讀「八大」中的後5所公立院校;而對於出身在階級IV到階級II的學生來說,階級出身愈好,就讀所謂本地「三大」(即港大、中大、科大)或出外留學的可能性愈高。

最有趣的是,本港中產似乎對「三大」不太感興趣,就讀「三大」的比例出乎意料地少於其他階級。不難看出,相比「三大」,海外高校更能得到香港中產學生青睞,有近半數的學子到海外升學,這一比例甚至比就讀「八大」還高。

這一現象,就正如美國學者Samuel R. Lucas提出的「有效維持不平等」(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優勢階級不僅追求階段更高的教育,同時也追求品質更好的教育。也就是說,階級背景的影響力不僅作用於教育的「量」(quantity)之上,更作用於教育的「質」(quality)。而在教育擴張、「量」的分野逐漸不顯著的背景下,「質」的區分就變得尤為重要。於是,階級間的教育不平等從以往反映在「升學與否」的差別上,過渡到如今「讀哪類學校」的差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可以從圖3看到,即便大家都進入大學,階級出身較好的學生,會比其他人有更大機會就讀於社會認可度更高、學術水平更好的院校。



玩不起教育競賽的學子怎麼辦?

總之,莘莘學子能否在「現代科舉」中金榜題名,及最終到達的學業目的地,都與他們的階級出身密切相關。「豪門無白丁」,中產學子的升學道路往往比別人的更順暢,同時升學目的地之選擇也更豐富。
另一方面,「寒門有鴻儒」也毋庸置疑,因為現在我們仍能看到相當一部分基層學生能直升大學,甚至擠入「三大」的窄門。惟後者似乎建基於豪門子弟「自動棄權」、轉戰海外,而不是因為本地教育制度愈見公平。畢竟,至少到現在,中產家長們都不遺餘力參與各種「教育競賽」,為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他們所做的一切,為的就是給下一代提供其能力範圍內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那麼,那些玩不起這一種競賽的學子,又怎麼辦呢?



不同階級出身 升學路各異

[img]/data/attachment/album/202310/01/200016qym0ukgx28xupb8y.jpeg[/img]

對於完成高中學業的學生來說,人生的「下一站」是多元的。有的學生徑直踏入大學校門;有的則去進修非學位課程,例如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而只有少數選擇早早步入社會,不再求學。每個學生固然對自己今後去向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但同時我們的數據顯示,學生種種升學結果往往跟其階級出身密切相關。
從圖1可看到,階級出身愈好的受訪者,愈可能「一take過」升讀大學;而階級出身愈差的受訪者,愈傾向不再升學。完成高中學業後,出身基層的受訪者有過半以上的人不再升學。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生於中產家庭的受訪者有近六成半直升大學。可見,各階級的升學結果差別巨大。
對於那些未能直接進入大學的受訪者來說,他們仍能在完成非學位課程後,通過各種途徑升讀大學。然而在這一升學階段,階級出身所帶來的優勢仍然明顯。
圖2的結果表明,階級出身愈好的受訪者,愈有可能趕上這一進入大學的「尾班車」。以階級I的學子為例,他們完成非學位課程後,仍有逾50%的機會繼續升讀大學。總的來說,階級出身不錯的受訪者,大多在高中畢業後就直接升讀大學,而他們中有些人即使在求學生涯中走了一些「彎路」,先讀了非學位課程,但最終仍比那些階級出身沒那麼好的同伴有更大機會圓「大學夢」。

[img]/data/attachment/album/202310/01/200015nrfzsoeiolocfqmi.jpeg[/img][img]/data/attachment/album/202310/01/200015nrfzsoeiolocfqmi.jpeg[/img]
大學大不同

本港高等教育擴張之後,接受大學教育對大多數港人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然而在這個幾乎「人人都是大學生」的時代,大學生群體內部的差異顯得愈發重要。因為,正是憑藉這種差異,人們才得以在勞動市場上將自己與其他大學生區分開來,突顯自己的價值。大學生群體內部的差異有方方面面,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分野莫過於在何處念大學、念什麼大學、是名牌大學抑或普通大學?然而,就如上文提到的美國研究發現的那樣,在香港,優質大學教育並不是均等地向來自各階級的學生開放。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成功升讀大學的受訪者時,可以發現大學生的學位獲得地/院校,跟他們的階級出身同樣密不可分。如圖3所示,基層出身的學生若選擇在本地升學,則普遍就讀「八大」中的後5所公立院校;而對於出身在階級IV到階級II的學生來說,階級出身愈好,就讀所謂本地「三大」(即港大、中大、科大)或出外留學的可能性愈高。

最有趣的是,本港中產似乎對「三大」不太感興趣,就讀「三大」的比例出乎意料地少於其他階級。不難看出,相比「三大」,海外高校更能得到香港中產學生青睞,有近半數的學子到海外升學,這一比例甚至比就讀「八大」還高。

這一現象,就正如美國學者Samuel R. Lucas提出的「有效維持不平等」(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優勢階級不僅追求階段更高的教育,同時也追求品質更好的教育。也就是說,階級背景的影響力不僅作用於教育的「量」(quantity)之上,更作用於教育的「質」(quality)。而在教育擴張、「量」的分野逐漸不顯著的背景下,「質」的區分就變得尤為重要。於是,階級間的教育不平等從以往反映在「升學與否」的差別上,過渡到如今「讀哪類學校」的差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可以從圖3看到,即便大家都進入大學,階級出身較好的學生,會比其他人有更大機會就讀於社會認可度更高、學術水平更好的院校。

玩不起教育競賽的學子怎麼辦?

總之,莘莘學子能否在「現代科舉」中金榜題名,及最終到達的學業目的地,都與他們的階級出身密切相關。「豪門無白丁」,中產學子的升學道路往往比別人的更順暢,同時升學目的地之選擇也更豐富。
另一方面,「寒門有鴻儒」也毋庸置疑,因為現在我們仍能看到相當一部分基層學生能直升大學,甚至擠入「三大」的窄門。惟後者似乎建基於豪門子弟「自動棄權」、轉戰海外,而不是因為本地教育制度愈見公平。畢竟,至少到現在,中產家長們都不遺餘力參與各種「教育競賽」,為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他們所做的一切,為的就是給下一代提供其能力範圍內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那麼,那些玩不起這一種競賽的學子,又怎麼辦呢?

https://news.mingpao.com/pns/%e8%a7%80%e9%bb%9e/article/20230904/s00012/1693752001250/%e8%b6%99%e6%b0%b8%e4%bd%b3-%e4%bd%99%e6%98%8a%e6%98%95-%e3%80%8c%e5%af%92%e9%96%80%e6%9c%89%e9%b4%bb%e5%84%92-%e8%b1%aa%e9%96%80%e7%84%a1%e7%99%bd%e4%b8%81%e3%80%8d%e7%9a%84%e7%8f%be%e4%bb%a3%e7%a7%91%e8%88%89




beastiebistro | 2023-10-01 21:49
[i=s] 本帖最後由 beastiebistro 於 23-10-1 22:45 編輯 [/i] Quote:ANChan59 發表於 23-10-1 19:53
【明報文章】今年7月,美國經濟學家Raj Chetty等人發表一項關於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升讀美國精英大學的研究 ...

其實美國頂級私立大學最大問題係Legacy admits。Harvard 14-19 嘅legacy admit係33%+,係正常N無考生嘅5倍。呢啲家庭好大部分就係家庭收入為全國前1%嘅家庭,而呢啲校友孩子其實唔見得成績比N無報考生好,好多時差一啲添。

另外諷刺嘅係,美國左膠橫行,以公平為名,social engineering 為實,收唔少成績比較次等嘅少數族裔(黑人)人仕。有數據顯示呢啲黑人學生本身有academic skills gap,根本應付唔到頂級學府課程,大批drop out。大學有見及此,直頭調低畢業門欖(包括哈佛),等呢啲能力稍遜嘅學生可以畢業!所以中產更加冇運行...

大學係學術研究橋頭堡,我個人認為應該行絕對meritocracy,根本冇空間去收成績唔係頂尖嘅學生。咁搞落去,我對美國大學保持世界研究領導地位有懷疑。可能一兩代就已經冇晒競爭力,到時真係東升西降喇...


ANChan59 | 2023-10-01 23:08
Quote: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0-1 21:49 其實美國頂級私立大學最大問題係Legacy admits。Harvard 14-19 嘅legacy admit係33%+,係正常N無考生嘅5倍 ...

This link provided more info of your first paragraph - legacy admission. https://admissionsight.com/harvard-legacy-acceptance-rate/

beastiebistro | 2023-10-01 23:25
Quote:ANChan59 發表於 23-10-1 23:08
This link provided more info of your first paragraph - legacy admission.

https://admissionsight.c ...
多謝陳Sir。美國大學而家都亂糟糟,亦有美國學者質疑post grad,law school,medical school對黑人學生收生同畢業門欖越降越低... 係Race行先,唔再係meritocracy。據說醫學院已經撤銷分數排名,只有pass/fail ,有人已經講緊嚟緊就算Harvard medical school畢業都未必信得過...
ckh689 | 2023-10-02 00:47
[i=s] 本帖最後由 ckh689 於 23-10-2 00:48 編輯 [/i] Quote: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0-1 23:25
多謝陳Sir。美國大學而家都亂糟糟,亦有美國學者質疑post grad,law school,medical school對黑人學生收生 ...

美國 supreme court 最近裁決禁止大學在招生過程中考慮申請人的種族因素,affirmative action相關的race-conscious admission可能已經壽終正寢。


至於美國醫學院,入學要求一直都非常嚴格,競爭亦非常激烈。除了必須本科畢業外,GPA/MCAT一定要夠高分,還要有很多相關的volunteer hours及優秀的面試表現。


身邊有不少朋友的下一代,雖然是高中尖子、SAT滿分,最終都要在undergraduate期間放棄,又或本科畢業後不獲醫學院取錄。最近剛有認識的孩子便打算gap year一年到醫院shadowing,然後明年捲土重來,據聞這樣的例子非常普遍。

beastiebistro | 2023-10-02 01:12
Quote:ckh689 發表於 23-10-2 00:47
美國 supreme court 最近裁決禁止大學在招生過程中考慮申請人的種族因素,affirmative action相關的race-c ...
美國supreme court嘅ruling「表面上」係廢止咗race based admissions,但係實際上留咗條尾巴,因為講明申請人可以透過essay 去敘述cultural influence對佢成長嘅影響。即係話大學照可以暗瓦底用race去篩選申請人,而因為申請「話」係holistic嘅,佢哋甚至唔須要講明篩選原則。
至於醫學院同法律學院dumb down過關考試,係現實。我唔係老作,你可以參考一下一位think tank 學者heather Mac Donald,做嘅深入研究。佢最近出咗本書叫“When Race Trumps Merit "有深入解釋。或者可以上YouTube 睇下佢嘅訪問,佢都有講。白人/亞洲人係受反向歧視嘅族群,入學難過登天,黑人差不多指下個鼻就收。但係因為好一部份能力不足,過唔到校內升班試,畢唔到業,大學竟然係決定減低門欖,費事俾人話個試係「種族歧視」,真係啼笑皆非。我冇話全部學生呢一刻都係垃圾,但係咁嘅發展方向,嚟緊只會另整體能力驟降。

我都希望美國人適可而止,但係「左膠」當道,我唔抱太大期望。希望Heather Mac Donald同佢嘅同僚可以talk some sense to the people in charge。

ckh689 | 2023-10-02 01:28
Quote: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0-2 01:12
美國supreme court嘅ruling「表面上」係廢止咗race based admissions,但係實際上留咗條尾巴,因為講明申請 ...
我相信某程度上黑人無論係入學定畢業都有一定的著數,例如每年都有學生拿到所有Ivies嘅offers,而通常呢啲學生都係黑人,而佢哋嘅SAT score都未必好高,不過感覺上醫學院較難給予這種優待,我唔識做學術統計,但至少我留意到黑人醫生仍屬少數,甚至比亞洲人少。
beastiebistro | 2023-10-02 08:47
Quote:ckh689 發表於 23-10-2 01:28
我相信某程度上黑人無論係入學定畢業都有一定的著數,例如每年都有學生拿到所有Ivies嘅offers,而通常呢啲 ...
問題係醫學院/法律學院嘅過關/升班考試由有成績有排名變成只有pass/fail係全面嘅(因為要「就」最差嗰班),所以慢慢就會搞到叻嘅都唔使咁出力讀,係拖低整體能力嘅做法。唔會即刻發生,但係避免唔到。所以我話一兩代就冇咗競爭力...
ANChan59 | 2023-10-02 12:03
Quote: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0-2 01:12 美國supreme court嘅ruling「表面上」係廢止咗race based admissions,但係實際上留咗條尾巴,因為講明申請 ...

我覺得好難,因為黑人選票不少,所以Trump 才有市場。

ANChan59 | 2023-10-02 12:05
Quote:beastiebistro 發表於 23-10-1 21:49 其實美國頂級私立大學最大問題係Legacy admits。Harvard 14-19 嘅legacy admit係33%+,係正常N無考生嘅5倍 ...

最近2024 Legacy admission of Harvard 會降至18%。

1/19
下頁 | 尾頁
.
Powered by Baby Kingdom
立即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