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 小六留意事項

帖子列表  登錄   
小可愛爹 | 2011-03-03 14:04
  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前日承認各區學額分布不均,會研究措施作調節。當中落實全區減班的荃灣及葵青區,恐在未來兩年出現「減過龍」情況,據悉荃葵青區中學校長會日內將提出「學額微調」方案,建議當局容許全區四十三所學校,每班增加一至兩個學額,作為短期紓緩措施。該會主席何滿添指,區內校長一致認為當局應堅持就近入學,不希望減班後有學生須跨區上課。

  荃葵青區中學校長會昨與教育局副秘書長葉曾翠卿會面,就「學額微調」方案交換意見。據悉,該區本學年適齡中一生達六千一百多人,扣除百分之五,即約三百人入讀直資學校,在津校就讀的中一生約為五千八百人,適齡人口在二○一二學年將因「龍年效應」而維持平穩,但到一三年將再跌八百人,至五千多人。然而區內二十七所學校自願減班後,新學年的中一學額下跌逾九百一十八個,極可能出現「減過龍」情況。

  消息指,有校長在會上建議當局容許全區四十三所學校,在一三學年前,中一每班額外增加一至兩個學額,合共提供一百七十二個至三百四十四個學額,抵銷全區減班影響後,令新學年該區中一學額減少五百七十四至七百四十六個學額,較現時逾九百個中一學額為低。校長們又同意在一一至一三學年增加學額期間,凍結發放每年二十五萬元額外新高中支援津貼。

  有區內校長坦言,兩所原先沒有聯署的英中最終決定加入,令「減過龍」情況出現,「原先二十五校參與,只減少八百五十個學額,與跌幅差不多脗合,但二十七校減少逾九百個,情況已不能同日而語」。有校長指若「減過龍」,學生將被派往屯門及沙田等地區,「這路程並非中環坐港鐵去灣仔般簡單,坐車也要個多小時」。荃葵青區中學校長會主席何滿添指,方案將於日內提交當局考慮,暫不作評論。教育局回應指,會仔細了解校長們提出的建議,再作評估。

  另外,全港有二百零二所中學參與「六加三」自願減班,據本報向各學校了解,至今全港至少有三十一所中學未有參加自願減班,當中二十五所屬傳統英中及上車中中,包括早前於學校網頁發表聲明表示不參與減班的中西區傳統英中英華女學校,以及灣仔區的聖保祿中學。

  至於傳統英中數目最多的沙田區,五所不參與的學校均屬傳統英中,當中原因包括與所屬小學的「接龍」問題;深水埗唯一不減班的寶血會上智英文書院,因擔心教師於九年內未能自然流失,故未能就減班達成共識。

  據了解,參加今次減班的二百零二所學校之中,個別曾參與首輪減班,於一○學年已減班的學校,亦有參加「六加三」自願減班,而部分以「循環班」運作的學校亦選擇減班,劃一中一編制為四班。根據資料顯示,參與首輪減班方案的九龍城區德蘭中學,首輪減班後「六減一」,因今學年仍開設五班中一,故符合參與「六加三」加強版減班計畫。
小可愛爹 | 2011-03-03 14:14
http://forum.edu-kingdom.com/viewthread.php?tid=2276300&extra=page%3D1
小可愛爹 | 2011-03-05 11:24
[size=+1][table=160][table=146]屯 門 區 的 馬 錦 明 慈 善 基 金 馬 可 賓 紀 念 中 學 , 今 年 自 行 學 額 報 名 情 況 , 較 去 年 減 少 兩 成 三 。 校 方 指 區 內 適 齡 人 口 下 跌 逾 六 百 人 , 情 況 已 較 預 期 理 想 。   (星島日報報道)中一自行分配學位昨日截止申請,由於新學年適齡人口將大幅下降四千七百人,各區中學的申請人數普遍較去年減少,一向受家長歡迎的全開英文班中學亦未能倖免,部分位於重災區的傳統英中,申請人數更較去年減少逾一成至兩成不等。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廖亞全表示,適齡人口下降是導致申請人數大減的主因,相信學校參與減班,不會對自行收生學額造成任何影響。

  由於受到適齡學童人口大幅下降,今年九月入讀中一的學生將較去年減少四千七百人,約佔總學童人口百分之八。昨日升中自行收生截止申請,各區中學的申請人數也較去年減少,包括一向受家長歡迎的傳統英中,其中位於九龍城區的華英中學,申請人數由去年的六百六十 [table]一人減至五百六十七人,減幅約兩成;沙田多所傳統英中的申請人數亦大減,其中沙田蘇浙公學申請人數較去年減少一成七。

  除了傳統英中外,受惠於教學語言「微調」政策,去年九月開設中一全級英文班的中學,自行收生申請人數亦較去年減少;當中西貢區的景嶺書院,申請人數大幅減少一成八;位於收生不足重災區元朗區的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中學,申請人數亦減少一成七。另外,東區的港島民生書院,也較去年減少逾一成半。

  家住東區的小六家長張太指,在昨日申請截止期限才為兒子提交升中自行收生申請表,為兒子報讀香港中國婦女會中學及港島民生書院。張太希望成績屬第一組別的兒子能接受全英語授課,由於考慮到辦學理念及學額競爭,故只申請區內三所不參與自願減班的中學,「若囝囝無緣通過自行收生階段入讀心儀中學,會在放榜時再向這兩所學校與聖馬可中學叩門。

  張太坦言,由於同時開設中文班及英文班的中學屬「一校兩制」,學生要參加編班試後才知獲分配英文班或中文班,故在風險評估下,不會多作考慮,「再不行的話,就只好考慮跨區報讀直資中學」。

  已申請自願減班、九月起中一開設四班,實施全英語授課的西貢區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今年共接獲近四百九十份申請表。副校長鄧禮普相信,今年報名情況稍遜與適齡人口下跌有關,他估計明年隨區內大部分學校參與減班導致自行收生學額減少,屆時學額競爭將愈見激烈。

  屯門區的馬錦明慈善基金馬可賓紀念中學今年自行收生共收到四百八十七人申請,較去年減少兩成三。副校長蘇振威指,屯門區新學年的適齡人口下跌逾六百人,故現時情況已較預期理想。該校去年中一級五班均符合條件推行英語授課,但校方將學生改為六班授課,其中一班以中文為教學語言,蘇副校長指,有關措施新學年將取消,「新高中課程推行後課室空間不足,加上學生普遍達到應有英語水平,故新學年未必需要開設一班中文班」。他透露,校內持份者對學校是否參與自願減班,仍未達成共識,目前仍處於諮詢階段。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廖亞全表示,由於全港適齡學童人口下降,加上部分家長會為子女報讀直資中學「買保險」,所以今年各中學收生申請數字減少,亦屬正常。廖亞全指出,由於報讀人數減少,或許學生入讀心儀學校的競爭亦會相對減少,但認為家長仍應按子女的能力選擇合適的學校。

2011-01-25


[table=468]
小可愛爹 | 2011-03-05 12:32
(明報)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05:05

【明報專訊】一直反對英皇書院減班的英皇校友、前[url=]天文台
長[url=]林超英
,今日代表英皇同學會在報章刊登廣告(刊A13),以公開信形式致特首,直斥教育局長[url=]孫明揚
「違反誠信」、「偏離法制」和「漠視民意」,強行單方面宣布英皇減班,要求孫明揚下台,並要局方撤回在校管會讀出的減班指令。
教局:官校要肩負社會責任
教育局回應表示,作為官校的辦學團體,要肩負社會責任,推動官校參加減班計劃。當局指出,官校應充分發揮政府學校角色,主動推行教育局政策,又稱理解持份者對英皇減班存疑慮,已在校管會聽取意見,並解釋計劃詳情,經過多次討論才決定英皇要跟隨其餘14間官中參與減班計劃。
斥「意志取代客觀事實」
英皇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譚貫枝上周四表示局方決定英皇減班,並拒絕校董投票表決的要求。其後孫明揚回應稱,「若進行表決,大家的意見差不多時,總要有人在背後作出決定」,此事惹起同學會成員不滿。同學會指出,過去數月在爭取不減班過程中,「不搞示威,不搞衝擊」,尊重現有制度運作,認為孫明揚現時的處理事件方式令他們感到「受粗暴對待」。同學會指出,孫明揚多次指「學校可本著校本精神及個別情况決定是否參加」,重複確認學校應「自願」作決定,但最終由教育局官員宣布減班,違反誠信。
同學會稱,英皇校管會章程列明「任何議決應以投票作決定」,認為孫明揚一句「有人在背後作決定」是以「意志取代客觀事實……作為香港人我們想起都不寒而慄」,認為欠法治基礎的人不能擔任局長,要求他下台。
同學會執委成員兼英皇同學會小學校監李傑之直言,校友間對當局決定極度失望,本打算本月底開會才商討行動,最終決定召開緊急會議,集體籌錢刊登廣告表達不滿,「減不減班已事小,我們爭取的是社會公義,教育局應換領導人重新做好教育」。當日被拒絕投票的英皇校管會校友代表鄭文容表示,支持校友爭取公義,但校管會主要確保學生教育質素不受影響。
小可愛爹 | 2011-03-05 12:54
入讀年份 西貢 觀塘 全港
前年 4242 5784 75430
舊年 3352 4902 64840
今年 3285 4684 61052
下年 3328 4712 61509
小可愛爹 | 2011-03-05 13:00
近日寫了兩篇文章,表明不贊同平民化的名校減學額,即使適齡學生數目下降。

哥哥對我說:「為什麼反對呢?學童人口大降,不少學校在生死存亡之秋,大家一人減收一些學生,救救瀕危學校,也是善舉啊!」

我解釋:「打個譬喻,經濟不景,市民外出用膳減少,政府應否下令全港所有餐廳,無論水準高低,一律少放幾張桌子,以避免部份較差的餐廳因沒有顧客而倒閉?」

哥哥另有想法:「現在面臨殺校的中學,不一定是因為水準低而被淘汰,可能只是地區人口老化。」

我不退讓,道:「香港交通方便,如果一所學校辦得好,學生不會介意走遠一點。例如小時候住在荃灣,我每天花兩小時在擠迫的巴士內,為的是入讀九龍華仁。你念喇沙,情況也差不多。我相信『自由市場』。」

「自由市場不一定有效,」哥哥反駁:「一所辦得很好但知名度不高的學校,跟一所教學水準一般但歷史悠久的名校競爭,前者不一定能吸引學生。如果名校不減收新生,將有一些質素好的學校無辜被淘汰。」

「我不敢排除這個可能,」我提高嗓子說:「但全港四百五十七所中學,真的沒有一所應該被淘汰嗎?假設大家都不肯減學額,最後有十所中學關門;依你猜測,這十所中學,是好學校多還是壞學校多?」

彼此針鋒相對,卻沒有不歡而散,因為我總結:「你的觀點佔了本文的一半,報館出糧時,我請你吃自助餐。」


(區樂民)

BSCYL | 2011-03-08 12:32
(明報)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05:05
【明報專訊】2月8[url=]日本
版陳家駒先生〈選校偏執〉一文實道出近年為子女[url=]升學
而受盡煎熬家長的心聲。97前,升讀本港屈指可數幾所國際學校仍只限外籍家庭和本地上流社會。97後,愈來愈多中產父母自孩子出生已煩惱孩子將來要:
A. 往英美澳加升讀中學或大學(所費甚巨);
B. 在香港讀國際學校(所費甚巨,且輪候甚長);
C. 讀直資老牌名校,一條龍小學直上中學更佳(所費亦不少)。
相比一般津校官校,直資學校收生完全不受地區或校網束縛,既得政府津貼,亦有學費收入。再加上更大辦學自由和行政管理自主權,例如有直資學校可不用受政府規限,已在籌備小班教學,增加教師人手。這些條件都實在對校方有百利而無一害,因此有名氣的學校轉作直資亦自然不過。很多中產父母在這三途皆不行,方才考慮一般的津校或官校,但亦慶幸這條路所費最少,不用傾家蕩產。接下來,各區中產及基層的父母和孩子就要展開大混戰,爭破頭皮以入讀每個校網中寥寥兩三間正牌「Band One 頭」英語授課(EMI)中學。若孩子成績普通,更常見的現實便是要爭入「Band Two 頭」中學或微調EMI中學,最後則是避開「Band Three」中學和母語教學中學。加上出生率下跌和政府縮班殺校,對一般非名校津校、官校而言,只有雪上加霜。
兩座壓在家長頭上的大山
話說回來,上面ABC的3種升學途徑都和孩子居住地區無關,但升讀本地一般津校或官校,居住地區就大大有關了。教育局現行的升小學和升中學中央派位制度,把居住地區和孩子升學派位牢牢綁在一起。故對孩子念津校或官校的父母而言,即使拚了身家性命財產,也要在校網優異的地區買樓,以送孩子進校網內的「夢幻之校」。這是港島區機價上升快、下跌慢、長升長有、一枝獨秀的一個關 。九龍校網好的地區同樣有此情况。如此一看,買樓和子女升學,既是兩座壓在家長頭上的大山,而且兩座大山又互相緊綁在一起,很難分別解決。還有334新高中殺到,若在本港念一般津校或官校,到大學才往海外升學既不容易,亦不便宜。無怪12月大批港生滯留希斯路機場,1月[url=]英國
教育展熱閙媲美年宵花市。
「3非」學校怕學生退學
整個社會看來,上層早已超然在外,同時脫離樓價高昂和本地教育制度之苦。中產則同時深陷這兩大相連的泥沼,而且愈陷愈深。基層若有公共房屋居住,住屋壓力或稍輕,不然同樣要面對這兩大苦惱。而基層父母教育程度一般不及中產父母,在幫助子女學業和對教育制度的認識都不及中產父母,其子女在學習上自不然較吃虧,這正是國內父母至為懼怕的「輸在起跑線上」。
如是者,買樓和子女升學「雙喜臨門」,叫眾多中產和基層父母和學生都深以為苦。同一時間,我們眾多「3非」(非國際、非直資、非名校)學校誠惶誠恐,憂收生、怕殺校,現在還新加一項——怕學生退學。正如2月8日教育版報道一間二手書店已收到過千本新高中課本及今學年多了中四和中五學生輟學。陳家駒先生上文亦提到一位小輩急急提早在1月赴外國升讀高中。這些年輕人是給嚇怕了,或是先知先覺?
作者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小可愛爹 | 2011-03-08 13:16
http://maths1000.com/uppermaterialdetail_25.html
小可愛爹 | 2011-03-09 15:51

教 育 局 建 議 撥 款 一 億 五 千 萬 元 , 補 助 聖 保 羅 男 女 中 學 改 建 校 舍 。


  中區直資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逾五十年的校舍日益殘破及不敷應用。教育局建議撥款一億五千萬元,資助該校改建及裝修現有四座建築物,擴建二十個課室及十七個特別室,又在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主教學樓增設天台綠化區,預計二○一三年七月竣工。

  教育局昨向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介紹聖保羅男女中學的改建工程,建議撥款一億四千九百五十萬元,以「非經常性補助金」方式,資助該校四座建築物的改建及裝修費用。工程將重新安排課室及校內設施的布局,擴大課室及走廊,並會加建「擴建樓」及升降機塔,以方使殘疾人士出入。禮堂將進行改善工程,加強隔音效果。

  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主教學樓「胡素貞博士樓」,天台將重建為綠化區,提倡環保教育之餘,亦解決長期漏水問題。校方早前建議以透明玻璃片將歷史建築物料和新建築元素分隔,妥善保存極具價值的紅磚牆、木窗門和仿磚石等,又以影像記載教學大樓的歷史發展轉變。

  工程已獲中西區區議會及古物諮詢委員會支持,預計七月起分期展開,兩年後竣工。校方將安排學生在施工期間,到堅尼地道二十六號的附屬小學舊校舍,以及辦學團體自資興建、明年七月落成的「李莊月明樓」上課,現有校舍亦會繼續運作。

  文件指,辦學團體將承擔二千一百萬元,作為非標準設施的建築費,並承擔額外開支。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指,當局會參考設計公營中學標準校舍的建築費用,補助直資學校興建校舍,但泳池等非標準設施則須由辦學團體自行斥資

小可愛爹 | 2011-03-09 16:00

兒 童 合 唱 團 可 發 揮 小 朋 友 的 天 賦 , 而 且 能 培 養 出 合 作 性 和 服 從 性 , 極 受 家 長 歡 迎 。


  近年電視台的歌唱比賽大行其道,奪冠者往往一鳴驚人,名成利就。遠的有其貌不揚的英國「村姑」蘇珊博伊爾,近的有超級巨聲「小巨肺」林欣彤。「唱」出前途,於是愈來愈多家長為孩子找聲樂老師學習獨唱。

  若小朋友喜歡唱歌,加入兒童合唱團可發揮天賦,而且合唱比獨唱更能令小朋友培養出合作性和服從性。

  香港有不少學校都設有兒童合唱團,傳統名校對此亦十分重視,拔萃男書院及拔萃女書院的合唱團,去年就在世界合唱比賽中摘得多項世界冠軍殊榮。部分名校會從坊間的著名兒童合唱團吸納音樂尖子做學生,加上不少音樂和演藝界名人均出身自合唱團,家長們都希望子女能加入這些兒童合唱團。

  坊間著名的兒童合唱團每年會公開招募團員,有合唱團的五百多個收生名額,吸引多至接近二千人報名,競爭相當激烈。今期《親子王》「封面故事」就搜羅了有關合唱團及學唱歌的資料,包括課程特色、收生準則、入圍要訣,以及聲樂名師的收徒要求等,供家長讀者參考。

  現今的教育方向講求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而最佳的方法,就是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一同學習和生活。除了國際學校外,本港亦有直資學校招收外國學生,位於沙田烏溪沙的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就提供了兩年制國際文憑預科課程,吸引了來自八十個國家的學生入讀。今期「名校巡禮」專訪該校校長Dr. Stephen Codrington及學生,讓讀者了解它可媲美國際學校的獨特之處。

15/28
首頁|前頁|下頁|尾頁
.
Powered by Baby Kingdom
立即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