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EQ、子女培育

帖子列表  登錄   
YOBO | 2005-02-25 11:52

.
Powered by Baby Kingdom
立即打開
IQ、EQ、子女培育
趙伯宏醫生

IQ的定義、重要性及量度方法

IQ定義
IQ的全名是"intelligence quotient",中文譯作「智力商數」,簡稱「智商」;其定義是「心智年齡」(mental age)除以「實際年齡」(chronological age),再乘以100;即:
       

智商= 心智年齡 x 100/ 實際年齡


「心智年齡」指該兒童的智力,達到平均多少歲兒童的智力。故一名比其他同齡兒童聰明的孩子,他的心智年齡會大過其實際年齡;因此他的智商高過100。相反,一名比其他同年紀兒童愚拙的孩子的心智年齡,會小過實際年齡,因此他的智商會低過100。
  

研究顯示,智商的人口分佈是95%人口的智商介乎70至130之標準範圍。有2.5%(即40分之1)人口的智商超過130,稱為「天才」(genius);另有2.5%(即40分之1)人口的智商低過70,稱為「弱智」(mental handicap)。


IQ的重要
  我們通常稱智商高的兒童為「聰明」,因為他們學任何新事物都較快;例如背同樣一課書,或學同樣的四則運算,智商高的兒童可能學1小時就知曉,但智商低的兒童則要3小時才懂。


讀者須明白,智商高的兒童只是學新事物比較快而已;若他們不去學,就算智商超過200也一事無成。因此自古已發現,智商與學校成績沒有直接關係,與將來成就也沒有直接關係。


IQ的量度方法
  IQ是用智力測驗量度的,這種測驗必須用當地兒童做標準,不可以拿外國的智力測驗來量度本國香港兒童的智商。香港用Wechsler's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In Hong Kong (簡稱HK-WISC)量度兒童智商,這測驗分為「語言」(verbal)及「非語言」(non-verbal)兩部分;語言部分主要測驗理解及記憶,非語言部分主要測驗思考及創造。
  

很多父母無緣無故帶孩子去做智力測驗,其實這是錯誤的,研究顯示,智商與學業成績及將來成就沒有直接關係;若無緣無故做智力測驗,萬一結果顯示孩子的智商很高,父母及孩子會有錯覺,以為不用勤力讀書也會學業有成,出人頭地,因而疏於學習,結果一事無成。相反地,若測驗結果顯示孩子的智商偏低,父母及孩子會錯誤以為無論怎樣努力,也是徒勞無功,於是自暴自棄,結果不但荒廢學業,而且會使孩子患上操行問題或情緒問題。
  因此,父母絕不應隨便帶孩子去做智力測驗;若孩子的學業有問題,父母應盡早帶他去見心理醫生,由心理醫生判斷該兒童需否做智力測驗。


IQ的成因
  研究顯示,人類智力的成因包括兩部分:一半是先天性,另一半是12歲前的後天培養。
  先天因素主要是遺傳,因此自古已發現:聰明的父母較多生下聰明的孩子;相反地,近親結婚較易生愚拙子女,因為近親結婚容易使不利遺傳因子聚集一起。
  

除了遺傳外,任何影響胎兒腦部發育的因素,也會導致嬰兒出世後智力遲純,這些因素包括:懷孕母親感染病毒(如德國麻疹)、難產導致嬰兒腦部缺氧,及嬰兒黃疸病沒有好好治療(黃疸素沈積在腦部,阻礙腦細胞發育)等。高齡產婦(35歲以上)也較易生下愚拙孩子,因高齡產婦的卵子及血液循環系統開始衰退。


  IQ的另一半成因是12歲前的後天培養。出生時人腦只發育了7成,其餘3成會否發育,視乎12歲前有否好好運用腦部。12歲後腦部就不會再發育了。

若12歲前沒有用腦讀書,過了12歲後即使拚命進修,腦部也不能發育得完全;因此0至12歲稱為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critical period)。自古以來發現,文盲到年紀大時較易患上「痴呆症」(dementia),因為文盲自小腦部發育已不完全,到年紀大時腦部退化少許,就喪失了所有智力。政府提倡9年強迫教育,不單能減少文盲,而且能預防市民年老時患上「痴呆症」,是個良好的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