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bar | 2013-10-05 12:57 | 
| http://news.mingpao.com/20131005/mra.htm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一致同意委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馬斐森教授(Peter Mathieson)為下任校長,由於馬斐森在國際學術界並非星級人馬,已知工作履歷也無過人之處,被指對香港陌生,缺乏視野,因此,個別港大校友及教職員質疑他能否勝任,其中港大遴選委員會成員、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主任盧寵茂批評措辭之強烈,甚為罕見。 港大是香港最高學府,港大校長地位隆崇,以馬斐森的資歷平平無奇,在許多人心目中,他與一些人對港大校長的憧憬,有一定落差,馬斐森只能在日後的工作中證明自己;另外,校方應該披露更多遴選情,使人知道校方已經盡力找到適當人選領導港大。 馬斐森學歷資歷普通 被指不夠資格做港大校長 馬斐森任命之受到質疑,除了港大校長予人極高期望,主要是珠玉在前。例如首任華人校長黃麗松是化學家,王賡武為研究現代中國史、國族主義、海外華人、華人移民的權威歷史學家及教育家,著作等身。現任校長徐立之是國際知名生化、遺傳學家,港大11年前遴選他為校長時,治療愛滋病專家何大一、有基因診斷之父之稱的華裔遺傳學家簡悅威,一度傳出也是港大心儀人選,所以,當港大公布徐立之雀屏中選,主流意見認為深慶得人。今次遴選委員會唯一推薦馬斐森之外,有什麼人與他競逐,港大至今諱莫如深。 事實上,以馬斐森的學歷和資歷,在學術界如恒河沙數,即使在港大現職教職人員之中,與他不相上下者也不在少數。學術界雖云都是飽學之士,但是也講究論資排輩,若有世界級學者空降做校長,原校人馬望塵莫及,難有異議,馬斐森顯然沒有泷皆臣服的架勢;至於馬斐森若在國際知名學府執教和工作,即使學歷不夠突出,但是因為在知名學府浸淫,參與過管理,則這些經驗或許有助港大提升;但是,在一些人眼中,布里斯托大學顯然並非這樣的大學,因此治校經驗也非馬斐森強項。至於馬斐森是否有類如大企業行政總裁的經營能力,則尚待驗證。 港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列出5項條件,包括學術成就、領導才能、環球視野、誠實及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參加競逐,相信各有專長之下,符合各個條件的程度各有不同,不過,就馬斐森而言,他被質疑對香港、中國及亞洲無經驗、無認識,不懂中文,難與香港以至內地社會各界溝通,這些卻是事實。馬斐森認為,對香港和內地缺乏了解,反而是他的優勢,因為沒有成見,無政治聯繫,就沒有包袱,云云。馬斐森的辯解,若是他就任之後,與香港社會和內地隔絕,毋須溝通,才可以成立,但是作為港大校長,以目前香港和內地的關係,可以與社會不接觸、與內地不相往來嗎?若需要接觸交往,則缺乏對香港和中國的了解,看不到他如何做好這方面工作。 若香港大學因為馬斐森對香港和中國不了解而加分,實屬不智。近年,內地介入香港事務確實有增無減,學術機構相信也感受到壓力,前年港大接待時任副總理的李克強而鬧出8.18風波,就是例子。但是,莫非一個外國人做校長就可以頂住壓力?其實,主要視乎校長是否本諸原則,奉行公義,若校長是阿諛奉承之輩,則即使外國人做校長,對港大也是災難。設若華人做校長,只要聲明埋首校政,不接受政治性質的公職任命,對校長成為「建制」一員的憂慮,於焉化解。目前中大校長沈祖堯並不是政協委員,是現成例子。 另外,馬斐森被指缺乏視野,對一所需要發展、需要日新又新的大學,若校長無視野確實大件事。據知馬斐森與港大校友和學生對話,回答要把港大帶往何方時,答非所問。港大教育學院講座教授程介明指馬斐森缺乏願景和視野,做校長「差一大截」的評話,就是這樣來的。以港大創校的歷史、與中國的關係、在現今這個特定時空,港大應該怎樣處理好定位、角色和發揮作用,即是港大應該何去何從,校長需要回答,期望馬斐森清晰交代這個問題。 港大的知名教授、校友和部分教職員,不留情面地批評馬斐森,情罕見。港大遴選校長歷時約兩年,全球招聘,無論馬斐森基於什麼目的申請,這是他的權利,最終決定權在遴選委員和港大校務委員會,部分港大教職員對馬斐森的評價不高,他卻得到校方青睞,然則港大校方對馬斐森的認知和了解,為何與部分教職員有如此南轅北轍落差。事實上,以馬斐森的學歷和資歷,即使以一般市民認知,也會認為「並不怎樣」。 批評措辭罕見強烈 港大應交代遴選經過 港大遴選校長,外界對過程一無所知,盧寵茂強烈批評馬斐森「五無」,即「無經驗、無認識,無知、無能、無心」,外界才知道遴選委員會對馬斐森的任命,存在分歧。現在任命已經拍板,馬斐森固然要努力,以成績證明自己是領導港大的適當人選,但是,港大校方也要交代為何認為馬斐森適任,需要披露更多資料,證明他較其他競逐者優秀,說服校友、教職員,接受馬斐森是最佳選擇。 | 
| elbar | 2013-10-05 13:00 | 
| 港大學者排外 向候任校長開火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first/20131005/18451187  ■港大41年來首位外國人校長馬斐森未上任已惹爭議,有教授指他不懂中文,難與各界及內地溝通,當港大校長有隱憂。 香港大學新校長昨日誕生,英籍醫學教授馬斐森(Peter Mathieson)獲校務委員會通過成為第15任校長。港大41年來再有外國人任校長,任命觸發歷來最大爭議,未上任即遭重量級學者圍剿,指他「未夠班」,任命非中國人是侮辱香港及中國。遴選委員會成員、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盧寵茂炮轟馬「無知、無能、無心」,各界狠批這種排外心態。 馬斐森昨由早上9時半開始至中午先後出席三場教職員、學生及校友答問會,下午與教務會見面,之後接受校務會成員質詢,至傍晚6時半校務會主席梁智鴻會見傳媒,宣佈經兩年物色程序後,正式委任馬斐森為下任校長。校長徐立之昨無開腔評論新校長,僅發聲明祝賀馬斐森期待港大在他領導下不斷進步,再闖高峯。徐立之原定明年2月離任,昨表示會盡快與馬斐森安排交接工作。 盧寵茂斥無能無知無心 梁智鴻昨稱校務會一致通過任命馬斐森,但港大教授對新校長爭議甚大,盧寵茂昨向傳媒發短訊,稱受「良心驅使」點出馬任校長三大隱憂,痛斥馬「無知」,對中港毫無經驗和認識;不諳中文未能與中港各界溝通,即「無能」;又指馬「無心」,因他「非為港大放眼世界,只為一己尋覓各洲」。盧對此感無奈,「有人指無知是冇包袱,無能便冇責任,這是對港大以致整個香港及中國的侮辱。」盧向本報說:「已成事實,心裏難過、失望。我為母校擔心,作最壞作算。既然定咗,我唔怕得罪人。」 前天撰文狠批馬的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昨出席馬與教職員座談會後,指馬的表現「非常一般」,說馬認為本港已消除回歸前後的不穩定因素,陳指情況恰恰相反,斥馬「誤讀香港」,而馬對港大的願景只着重技術層面,「冇希望,冇失望」。 教育學院講座教授程介明則批評馬「視野不足」,「佢冇夢想,好似以前高官話『我要做好呢份工』。作為港大校長,差一大截」。他憂港大在馬帶領下不進則退,但認為不諳中文或不熟悉亞洲未必是缺點,「睇佢識唔識得學,好領袖好快搞掂,唔好嘅領袖好快就冧,最怕有呢個情況出現」。  學生會會長撐最好人選 梁智鴻昨與馬一同見記者時力撐馬是適合人選,稱馬符合招聘五大條件,包括學術成就、領導才能、誠實正直、具環球視野、管理能力等,無直接回應馬是否具政治敏感度的問題。馬則表示樂意接受教職員批評並改善,願意學習香港文化和廣東話。對於被指欠缺世界級大學管理經驗,馬稱布里斯托大學在部份排名比港大高,他又曾於劍橋大學教書及做研究。港大醫學院發聲明稱會協助馬深入理解亞洲的高等教育及醫學科研現況。 港大昨較原定遲了約一小時才宣佈任命,多名校委會成員透露,會上有人指馬對中港文化的認識比預期低,但對其非中國人身份沒有不滿。據了解,遴選委員會最終得出三個人選,一人年逾60,另一人學術地位太低,遂推薦馬斐森。委員會11名成員當中,僅一人對馬投反對票,估計是盧寵茂。 遴選委員會成員白國禮稱,馬擁有劍橋博士學位,也有研究成就,「沒有政治聯繫代表沒有障礙和干預,他完全自由做任何決定」。遴選委員會另一成員、學生會會長鄧日朗說,不能單憑馬不熟悉中國就判斷他不能勝任校長,「我覺得佢係最好人選」。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批評部份港大教職員以「唔識中文」攻擊新校長的排外心態不合理,「教育係講有心,校長最重要明白普世價值同人文理念」。港大校友、前高官陳方安生選校長應任人唯賢,是華人或外國人不重要。 三學者接力批評  程介明:「馬斐森對大學冇夢想,欠缺學術眼界,難領港大突破,擔心港大不進則退。」  陳婉瑩:「回應問題非常一般。不了解香港面對普選、與中央關係等問題。」  盧寵茂:「外國人當港大校長有三大基本隱憂。一個無知、無能、無心的校長,我無奈。」 | 
| elbar | 2013-10-05 13:01 | 
| 改善教研質素提升排名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05/18451189  ■港大校長徐立之(右)任期至明年2月底,將安排與馬斐森交接工作。 馬斐森獲委任港大新校長前兩天,港大國際排名急跌八位。馬昨日講述治校理念,強調港大的校務政策不能被排名牽着走,但承認排名高有助吸引全球優秀學生和學者,「我對排名下跌確實失望,當大學改善教研質素,成果就會在排名反映」。  需在研究領域取更高成就 對於有學生指港大未能培育出諾貝爾獎得主,馬指布里斯托大學也沒有,不過現時有兩名有潛力得獎的學者,其中一人來自醫學院。他認為港大可循兩個方向提升研究質素,首先是透過財政上的獎勵、升職及認同去培養港大本身有潛力的學者,避免人才流失,「過去12個月,我的工作就是不斷從別的大學偷走人才,同時防備其他大學偷走我校的人才。我最期待上任後在港大到處走,尋覓新星」。 另一途徑是從全球招攬有潛質的年輕學者和具成就的資深學者,「有國際星級學者坐鎮,對港大非常重要。港大在研究領域已取得成就,但我認為需要更多」。 馬斐森又指好教師也是優秀研究員,教學與研究互相依賴,「教學和研究,分別是賺錢和贏取名聲的最好方法」。 | 
| Marco-ma | 2013-10-05 14:09 | 
| 真係無想過會反對得咁激烈!
是否不是梁粉之故?:happy:  | 
| ANChan59 | 2013-10-05 17:38 | 
| Quote:原帖由 Marco-ma 於 13-10-05 發表  真係無想過會反對得咁激烈! 是否不是梁粉之故? | 
| Marco-ma | 2013-10-05 19:16 | 
| 我呢d 一般市民真係吾知佢的江湖地位,
只見一班教授好像殺父仇人咁狠批佢,
係咪真係咁差呀?
照道理入得圍都揀過下麻:happy:  | 
| elbar | 2013-10-06 10:01 | 
| 馬斐森原職醫學院英排名尾二 http://www.singtao.com/yesterday/loc/1006ao10.html  梁 卓 偉 表 示 會 竭 盡 全 力 , 支 援 新 任 校 長 馬 斐 森 。 香港大學日前正式委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馬斐森為下任校長,惹來部分教職員抨擊。獲任為港大校長前,馬斐森領導的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醫科及牙科學院,在英國《衛報》最新大學醫學院排名榜中,在三十一間英國大學醫學院中排尾二,即第三十名。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認為,應尊重不同領導有不同特質,社會各界「聽其言,觀其行」可也。 獲任為港大校長前,馬斐森擔任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醫科及牙科學院院長,據英國《衛報》最新大學醫學院排名榜,在三十一間大學醫學院中,布里斯托大學排尾二。有關調查計算了多個項目,包括學生對科目和教學的滿意度、師生比例、畢業後六個月內的就業率等。而排名首三位的,分別為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愛丁堡大學。 馬斐森本人亦承認,對本港、內地以至亞洲的認知不理想。梁卓偉昨日出席一個活動時表示,醫學院責無旁貸,會竭盡全力支援新任校長馬斐森,給予本土、內地及亞洲地區,醫療科研、學術等範疇的資訊。他又認為不同領導有不同特質,社會各界應「聽其言,觀其行」,「新校長的願景,是帶領港大晉身全球二十大,向更高學術成就方向邁進,對港大教學有激勵作用,是港大需要的原動力」。 對於新校長的任命,校內意見紛紜,梁卓偉認為,無論是教職員或學生,他們表達的意見都是關心港大發展,「出自真誠,說出心底話,並無既得利益考慮」,亦彰顯港大的學術自由風氣,值得珍惜。 另外,今年九月履新的教院校長張仁良,昨日出席一個電台節目時表示,大學崇尚學術及言論自由,教職員意見不一相當自然,「最重要用心聆聽」。他認為,馬斐森應在短時間內熟習內地及本港的情況。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林大輝表示,各界應尊重港大通過校長遴選機制選出的校長,但若港大校長,對中國和特區認識皮毛,各界憂慮無可厚非。他又擔心其他大專院校日後聘任新校長時歷史重演,隨時鬧出「華人校長荒」。 | 
| elbar | 2013-10-06 10:02 | 
| 鬼佬搵食(梁文道)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梁文道/art/20131006/18451453 我不知道誰是馬斐森,我不知道盧寵茂和程介明反對他接任港大校長的確切理由,我也不知道那些支持他就位的原因說不說得過去,因為我就和大部份人一樣,只能在新聞裏頭看到一些零零碎碎的材料,沒有更多足以做出合理判斷的充份憑據。然而,我可以大膽地評論其他人的評論,尤其是那些集中在他族裔身份上的評論。 劉細良兄在《主場新聞》上頭確切肯定「港大揀對了人」,因為「一個抱住『做好呢份工』心態嘅洋人校長,比熟悉國情,希望將港大貢獻俾祖國嘅華人校長強得多」。表面上看,這話說得沒錯,華人的身份確實容易惹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就算外籍華人,只要懂點中文,有一丁點「血濃於水」的族裔情感,人家肯定就會搬出一套套的「中國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類的說詞來弄得你暈頭轉向。在普洱茶與茅台酒的交替灌溉之下,讓你更深切地體認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做人藝術,比方說國家領導人應該坐在台上的什麼位置。 但話說回來,難道一個只想「做好呢份工」嘅鬼佬就一定不會被我們的「特殊國情」同化嗎?我的經驗判斷,有些老外恰恰是因為太想做好呢份工,最後反而變得比中國人還像中國人。我們自己人都看不過眼的人權問題、政治壓迫,乃至於無孔不入的後門關係,他們全都可以當成是不同文化的特殊習慣,不只寬容尊重,還要學習活用。說到底,他們又不是同你有親,只不過是到此一遊搵真銀罷了。什麼原則價值,全都得讓位給靈活多變的謀利手段。 先別說上海外灘天台酒吧上頭那些樂不思蜀的叩頭洋人,只要看看知識界學術界的狀況,便能明白天朝的厲害。有些跑遍全球一場演講幾十萬的知名學者何以出書唱好中國模式?不妨瞧瞧他們攜眷來回搭頭等艙幾十次的費用是誰出的。為什麼有些國際第一流大學的中國碩士生連英文都寫不好?不妨看看他們就讀的系所是誰來出錢資助?更別忘記薄瓜瓜,吃喝玩樂成績差,你說他的牛津哈佛是怎麼混進去的呢? 可見非我族類未必就不能學會我族的政治菁華,鍾逸傑豈不就是最佳人辦? 梁文道 | 
| elbar | 2013-10-06 10:03 | 
| 港大種族之戰(陶傑)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陶傑/art/20131006/18451451 港大新校長人選,果然掀起政治風暴,產生種族主義攻擊,指這個英國人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國,對香港的社會撕裂一無所知,所以沒有資格來。 英國人應徵這個職位,而且通過遴選,當初你港大在西方文明國家的報刊登招攬廣告,並無註明要了解中國、懂中文,現在無端端一個糞殼子當頭扣上來,並遭港大自己的醫學系教授破口大罵:「無能、無知、無心」(Incompetent,Ignorant,Heartless),當做一名罪犯來展開中國人的公審。這個英國學者本來不了解中國,只知道有幾家「孔子學院」,他或許以為中國人信奉孔子的仁義禮智、溫良恭儉,現在,對於中國,他了解了。 至於香港的什麼「社會撕裂」,並不是香港大學的歷任校長造成的,應對「社會撕裂」,是香港梁班子的責任,中國人自相殘殺,是你自家的事,跟一名英國白人出任的大學校長職務有何關係?當初港大在國際招聘,既沒有講港大校長要幫忙修補「社會撕裂」,如同沒有講明,哪一個港大女生在宿舍失了身,哭着找校長,英國人新校長要負責替她修補處女膜,香港大學裏中國式那副流氓德性,發作起來,倒也好笑。 如果港大校長遴選委員會,趕快懸崖勒馬,聽取兩名愛國教員的喝令,中止英國人馬斐森之聘用,改向中國大陸招人,那麼這個馬教授,理應向香港大學提出控告,針對無辜的精神和形象損失,要求巨額賠償。 然後在倫敦召開國際記者會,詳述事件始末──因港大當局招聘廣告沒有列明種族、政治、了解中國的條件,無端被中國定位為「三無」學者,中國影響力宏大,人家從此沒得撈了,所有損失,香港大學應該賠。 至於香港人,也一起吃了記悶棍。因為這位英國人的「夢想」,限於從前工作了十六年的烏干達,正如港大學者指出:香港此一「國際大都會」,原來與烏干達同類。梁特首、林鄭,豈不跟「非洲黑人當家作主」而吃人肉的阿敏(Idi Amin)班子同一等級?這下子,民族的侮辱更甚,凡香港巿民,更該向港大索償。 陶傑 | 
| ANChan59 | 2013-10-06 10:47 | 
| 奇怪教授們看不到港大跌Watt了,風光不再,今次之後更難聘用校長。 自作業! |